“目前,我國各地博物館建設高潮迭起,極大改善了博物館的基礎設施條件,但是不可否認,在‘博物館熱’中,存 在著重數量增長,輕質量提升的傾向。”12月1系統家具日上午,故宮博物院院長、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在河北省博物館參加了“文化河北·創新設計”跨界學術論壇。
  單霽翔認為,“博物館熱”的主要問題包括重建設速度,輕功能保障;重新奇造型,輕地方特色;重硬件投入,輕管理支撐等關鍵字廣告方面問題,嚴重影響博物館社會作用的有效發揮。
  本報記者 張固態硬碟清華 文/圖
  博物館應該是長存於世票貼的典範
  單霽翔說,目前全國至少有六七個城市,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建博物館之城,在三至五年內打造100座博物館。“這種做法猶如‘大躍進’!我非常反對這一做法。”“博物館應該具備獨特的文化意義,有它的文化責任,蘊含鮮明的文化主題,闡述豐富的文化理想,創造獨特的文化共建,形成優美的城市景觀。”單霽翔表示,2006年五一受河北省領導之邀,來看河北省博物館改擴建方案,自己一眼就看中了現在實施的方案。河北省博物館新館的建設既尊重了原來的建築特點,又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,在外觀不奇特的情況下,將老館和新館有效銜接起seo來,守住了博物館在城市中的突出地位,給人一種深刻的文化印象。“一個得體的博物館,應該是長存於世的典範。博物館在今後的歲月中給人們的應該是一種文化的感受,它不僅是一個文化的殿堂,更應該是城市的客廳,人民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綠洲。”
  博物館是珍貴文物最密集的彙集地。然而,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變化,使文物藏品遭受自然和人為損壞的威脅不斷增加。單霽翔表示,其中,博物館文物藏品家底不清、保管環境質量不佳、安全保護狀況不利、保護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,長期困擾博物館文物藏品安全,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。博物館藏品是博物館的生存之基、發展之本,改善文物藏品保護環境,提升文物藏品管理水平,是博物館工作的首要任務,也是博物館發展的永恆主題。“只有強化預防性保護理念,開展館藏文物環境控制、藏品病害檢測分析、保護修複技術研究,才能提升博物館藏品的保護水平。”
  單霽翔表示,博物館的發展應註重引進和合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,搭建開放的高水平研究平臺,加快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,以科學技術創新推動博物館的管理創新和工作創新,使各項活動的科技含量不斷增加,有效提升藏品保護、文物修複、陳列展覽、安全保障、社會服務和運營管理的整體水平。
  從重“物”轉變為“人”、“物”並重
  目前,不少博物館的陳列展覽缺少專業研究成果的支撐,選題缺乏新意,主題提煉不足,展示手段陳舊,內容枯燥乏味,形式相似雷同,不易為觀眾所理解,難以形成共鳴。“一些博物館陳列展覽一味追求‘大手筆’、‘大製作’、‘高投入’,結果往往造成高成本、低質量。”單霽翔如是說。
  單霽翔建議,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應提倡精品意識,實現設計嚴謹、構思獨特,材料適用,造價合理,施工精細,增加文化內涵和科技含量,力爭達到思想性與觀賞性、學術性與趣味性、知識性與互動性的完美結合,使陳列展覽變得生動、有趣、親切、豐富,容易被觀眾接受。
  單霽翔表示,目前,一些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力量薄弱,不能全面、系統、持久地瞭解、分析與研究觀眾的需求,往往忽視服務社會功能的延伸和拓展,一些博物館文化活動脫離現實生活,難以貼近社區居民,一些博物館過分追求經濟效益,使博物館內的文化氣息單薄,不能為參觀者提供親切平等的氛圍。
  “博物館應立足自身使命和功能定位,強化服務意識,充實服務內容,提升服務水平,拓展服務空間,提高參觀愉悅度,從重‘物’轉變為‘人’、‘物’並重。”
  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
  博物館觀眾呈現出多元化特征,博物館市場營銷也必然表現出多樣化趨勢。單霽翔表示,博物館在不影響核心使命完成的情況下,根據博物館各自特點,深入挖掘產品文化內涵,開展與博物館主題密切結合的項目,讓人們“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”,才是促進博物館社會價值實現的有效和現實之路。“我覺得凡是能夠不傷害文物,不影響別人參觀的,可以將文物留到自己的相冊裡面。”“目前就整體來講,博物館粗放運行管理方式尚未根本改變,自主創新能力不強,體制機制等深層次矛盾亟待解決。”單霽翔表示,一些博物館工作效率低下,方法墨守成規,作風鬆散拖沓;一些博物館規章制度不健全,崗位職責不明確,人員結構不合理,這些情況嚴重束縛和阻礙著博物館事業的正常發展。
  在新的世紀,博物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,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,即管理體制上的有力支撐;又需要良好的內部氛圍,即運行機制上的創新改革。同時,面對帶有普遍性的問題,必然涉及博物館的績效評價機制、資源籌措機制、組織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全面提升。“今天,面臨城市化加速發展進程,面臨持續的大規模城鄉建設,人類社會珍貴的文化記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。”單霽翔說,博物館不能再囿於傳統框架,不能再將博物館的活動空間和影響範圍,循規蹈矩限定在館舍之內或有限領域,而應該努力將更多的文化遺產納入搶救保護之列。
  8年後,故宮開放面積將達76%
  “在全國眾多的博物館中,我最喜歡河北省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。”單霽翔說,目前,故宮博物院內共有彩鋼房58處,建築面積3398平方米,分別用於辦公用房、文物庫房和其他用房。這些彩鋼房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,為此,故宮博物院制定了《故宮保護總體規劃》,按計劃、分步驟拆除故宮內全部彩鋼房,徹底消除安全隱患,以保護故宮的真實性和完整性。
  據瞭解,故宮博物院將實行“分院”,新院選址在北京郊區。整體規劃用地47萬平方米,一期工程準備安排12.5萬平方米的建築。其中最主要的是文物保護修複中心,主要是解決故宮博物院大量大型珍貴文物,例如傢具、地毯、巨幅繪畫等,因場地局限而長期無法得到科學保護和有效展示的問題,同時把文物修複的傳統技藝,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技能展示給公眾。文物保護修複中心規劃面積20000平方米,其中5000平方米實現開放展示,公眾可以參觀文物藏品保護修複的過程。
  單霽翔表示,過去的十年間,故宮博物院參觀人數由2002年的700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1530萬人,人數增加一倍多。在區域方面,第一次來故宮的普通觀眾,總要沿著中路參觀,中軸線上觀眾格外集中。“這種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均衡,正是故宮遺產保護與開放的矛盾所在。與此同時,如何提升參觀質量成為了社會的期待。”
  故宮西部區域將繼續增加開放面積,其中,慈寧宮將作為雕塑館開放,寧壽宮將作為石鼓館,展示十面被稱為“國寶中的國寶”的珍貴石鼓。開放面積將由過去的30%增加到目前的52%。“爭取8年後,故宮開放面積將達76%。”單霽翔說,從30%到76%開放面積的擴大,將能最大限度保留文物氣息,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情況下進行文物傳承。
  (原標題:給“博物館熱”潑點涼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k44lkpz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